Cloudvet logo 知识库

运动机能检査

吴礼平 发布于 2022-11-23
导读:运动障碍主要有强迫运动(盲目运动、转圈运动、暴进暴退、滚转运动)、共济失调(可分为静止性失调和运动性失调)、痉挛(可分为阵发性痉挛和强直性痉挛)和瘫痪等。

健康动物的运动机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以及小脑、前庭和深感觉的密切配合下,通过椎体系统和椎体外系统而实现的,当这些部位的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则可引起运动机能的改变。

运动障碍主要有强迫运动共济失调痉挛瘫痪等。

一、强迫运动

强迫运动是指由于脑机能障碍所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1.盲目运动

患病动物作无目的地徘徊走动,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有时不断前进或不断后退直至被障碍物阻挡后,头或后躯抵于障碍物上而不动,若人为地将其方向转动则又无目的游走,常见于脑部炎症、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意识障碍。

icon盲目运动
盲目运动
资源描述:盲目运动,无目的行走,有时会撞到障碍物。

2.圆圈运动(转圈运动)

患病的动物按一定方向作圆圈运动,圆圈的直径不变或逐渐缩小。见于脑炎、脑脓肿、一侧性脑室积水等。

3.暴进及暴退

患病动物将头高举或低下,以常步或速步不顾障碍向前狂进,甚至跌入沟渠而不知躲避,称暴进。见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丘脑等受损伤。

暴退是头颅后仰,连续后退,甚至倒地。见于小脑损伤、颈肌痉挛等。

4.滚转运动

患病动物不自主的地向一侧倾倒或强制卧于一侧,或以躯体的长轴为中心向患侧滚转,见于延脑、小脑脚、前庭神经、内耳迷路受损的疾病。

 二、共济失调

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临床上常见的有体位平衡失调(又称静止性失调)和运动性失调

1.体位平衡失调(静止性失调)

即动物在站立状态下出现的失调。表现为:头和体躯摇摆不稳,偏斜,四肢肌肉紧张度下降,软弱,常以四肢叉开站立而力图保持体位平衡,似“醉酒状”。常见于小脑、前庭神经或迷路受损害。

2.运动性失调

即动物在运动时出现的失调,表现为:运步时整个身躯摇晃,步态笨拙,举肢很高,用力踏地,如“涉水样”步态。常见于大脑皮层(额叶或颞叶)、小脑、脊髓(脊髓背根或背索)及前庭神经或前庭核、迷路受损害。 

icon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资源描述: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表现为行走时重心不稳,步态紊乱,似醉酒状。

三、痉挛

肌肉不随意的急剧收缩称为痉挛,又叫抽搐。多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径路及反射弧受损所致大脑皮层下中枢兴奋的结果。

1.阵发性痉挛

阵发性痉挛指单块肌肉或单个肌群发生短暂、迅速的一阵阵有节律的不随意收缩,突然发生,并且迅速停止。肌肉收缩与张弛交替出现。常见于传染病(传染性脑炎)、中毒性疾病(有机磷、食盐、士的宁、有毒植物等中毒)、代谢障碍(如钙、镁缺乏症)及循环障碍等。

单块肌肉或单个肌群发生迅速、有规律、细小的阵发性痉挛,称为震颤。常为小脑或基底神经节受损害的特征,见于中毒、过劳、衰竭、缺氧或危重病例的濒死期。

高度的阵发性痉挛,引起全身性肌肉剧烈颤动,称为抽搐惊厥,多见于重症疾病(如尿毒症)。

icon阵发性痉挛
阵发性痉挛
资源描述:犬瘟热,阵发性痉挛

2.强直性痉挛

强直性痉挛是指肌肉长时间均等的连续收缩而无弛缓的一种不随意运动。常由大脑皮层机能受抑制,基底核神经节受损伤,脑干和脊髓的低级运动中枢受刺激所引起。

强直性痉挛常发于一定的肌群,如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的角弓反张等。全身性强直性痉挛见于破伤风、脑炎、马钱子中毒等。 

icon强直性痉挛
强直性痉挛

四、瘫痪(麻痹)

肌肉的随意运动机能减弱或消失称为瘫痪麻痹

1.根裾瘫痪程度分类

肌肉运动机能完全丧失,称为全瘫;肌肉运动机能部分丧失,称为轻瘫

icon猫后肢全瘫
猫后肢全瘫
资源描述:猫脊髓损伤,后肢瘫痪,卧地不起,强行驱赶时,前肢步态正常,后肢拖地。
icon后肢轻瘫
后肢轻瘫
资源描述:脊髓损伤病犬,前肢步态和脊反射正常,而后肢轻瘫。

2.根据瘫痪发生部位分类

  • 瘫痪只侵及某一肌肉、肌群或一肢体者,称为单瘫
  • 侵及躯体一侧者,称偏瘫
  • 躯体两侧对称部位(如两后肢)瘫痪者称截瘫。截瘫在兽医临床上最为常见。多见于脊髓损伤,如椎间盘突出、脊柱横断等。

3.根据神经系统损伤的解剖部位分类

支配骨骼肌运动的神经元可分为2类,分别是上位运动神经元(UMN)和下位运动神经元(LMN)。

UMN的胞体主要是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是皮质脊髓束。

icon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示意图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示意图
资源描述:锥体系统(pyramidal system)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并经延脑锥体而后(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即皮层脊髓束。锥体系统是大脑皮层后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通路。皮层下某些核团(尾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的后(下)行纤维在延髓锥体之外,故叫锥外系统。

LMN是一个多极神经元,连接上运动神经元(UMN)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LMN包括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

  • γ-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肌纤维,调节肌肉张力,保持无意识本体感觉。
  •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外肌纤维,引起骨骼肌收缩运动。
icon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控制的模式图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控制的模式图
资源描述:下位运动神经元(LMN)包括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外肌纤维,引起骨骼肌收缩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肌纤维,调节肌肉张力,保持无意识本体感觉。

(1)中枢性瘫痪

由于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其控制能力减弱或丧失,脊髓的反射活动增强,故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肉较坚实,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活动幅度变小)、由于下位运动神经元仍能向肌肉传递神经营养冲动,故一般无肌肉萎缩现象。

常见于脑炎、脑出血、脑积水、脑软化、脑肿瘤等。

(2)外周性瘫痪

由于下位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发射弧机能减弱或中断,故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降低(瘫痪的肌肉松软,被动运动的阻力减小,活动幅度增大由于下位运动神经元的传送营养冲动发生障碍,故肌肉很快萎缩

常见于脊髓及外周神经受损害,如坐骨神经麻痹等。

icon犬-猫-后躯瘫痪
犬-猫-后躯瘫痪
资源描述:脊髓损伤导致后躯瘫痪、排粪和排尿失禁。只能靠前肢运动,后躯在地面拖行。

以上两种运动瘫痪,皮肤发射都减弱或消失。 

中枢性瘫痪与外周性瘫痪的鉴别

区别

中枢性瘫痪

外周性瘫痪

肌肉紧张度

增强

减弱

有无肌肉萎缩

无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

腱反射

增强

减弱或消失

3175
阅读
0
评论
--
2
0
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