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痛觉的类型:皮肤痛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吴礼平 发布于 2021-10-07
导读:痛觉可分为皮肤或体表痛觉,肌肉和关节、筋膜深部痛觉和内脏痛觉3种。皮肤黏膜痛觉有灼痛、压痛和刺痛等;深部痛觉有跳痛、胀痛和压痛;内脏痛觉有绞痛、牵涉痛和胀痛等。

疼痛是一种常有的感觉。疼痛刺激可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血压上升等。疼痛又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可根据疼痛的部位、时间和性质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根据痛觉感受器分布的部位,痛觉可分为皮肤或体表痛觉,肌肉和关节、筋膜深部痛觉内脏痛觉3种。

  • 皮肤黏膜痛觉有灼痛压痛刺痛等;
  • 深部痛觉有跳痛胀痛压痛
  • 内脏痛觉有绞痛牵涉痛胀痛等。

1.皮肤痛觉与传导路

伤害性刺激引起皮肤疼痛时,可导致先后产生两种性质的痛觉:

一是快痛,也叫刺痛。它的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清楚、发生迅速、消失也迅速;

另一是慢痛,也叫灼痛。其表现为痛觉形成缓慢、呈烧灼感,是一种弥漫性而定位较差、持续时间长、强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类疼痛常伴以心血管和呼吸反应,临床上遇到的疼痛大部分属于慢痛。

Tips
有些痛觉冲动,在脑干网状结构经多次换元后,间接传到丘脑的内侧部(髓板内核群如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等),最后前传至大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的第二体感区。这一通路与感觉关系密切,如破坏此通路,可缓解动物的疼痛,但不影响皮肤的其它痛觉机能。

2.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2.1 内脏痛觉

内脏疼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腔壁的浆膜痛,如胸膜或腹膜受到炎症、摩擦或手术的牵拉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另一类是内脏本身出现的脏器痛

引起脏器痛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器官受机械性膨胀或牵拉(如胃、肠、膀胱或胆囊等受到膨胀或牵拉、内脏平滑肌痉挛时)所引起的疼痛;二是化学性刺激,如内脏局部缺血引起代谢物积聚(乳酸、丙酮酸等),刺激神经末梢所引起的剧烈疼痛。

内脏虽有神经末梢感受刺激,但较皮肤的神经末梢稀疏,传入通路也较散在,因此,这种痛觉模糊,定位不明显,属于钝痛性质。如马腹痛与体表痛相比,定位就不明确。

2.2 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患病时,常在皮肤不同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叫做牵涉痛

牵涉痛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从某脏器来的感觉纤维和该段皮肤区来的感觉纤维,都传到同一节段脊髓。脏器和皮肤的一部分感觉纤维传来的冲动,沿各自专用的神经元前达丘脑;另一部分感觉传入冲动,在该段脊髓内,沿共用的神经元传到丘脑。由丘脑再传至大脑皮质,产生脏器感觉或皮肤感觉。

icon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资源描述:当某些内脏患病时,常在皮肤不同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叫做牵涉痛。牵涉痛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从某脏器来的感觉纤维和该段皮肤区来的感觉纤维,都传到同一节段脊髓。脏器和皮肤的一部分感觉纤维传来的冲动,沿各自专用的神经元前达丘脑;另一部分感觉传入冲动,在该段脊髓内,沿共用的神经元传到丘脑。由丘脑再传至大脑皮质,产生脏器感觉或皮肤感觉。

痛觉一般都来自体表,但是一旦脏器传来的痛觉冲动,前传到大脑皮质时,由于有共同神经元前传的冲动,故常误认为疼痛来自同节段脊髓支配的体表,这可能是牵涉痛发生的原因。

icon牵涉痛的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示意图
牵涉痛的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示意图
资源描述:引起牵涉痛的两种机制假说示意图。1.会聚学说认为由于内脏和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同一水平的同一个神经元会聚后再上传至大脑皮质,由于平时疼痛刺激多来源于体表.因此大脑依旧习惯地将内脏痛误以为是是体表痛,于是发生牵涉痛. 2.易化学说认为内脏传入纤维的侧支在脊髓与接受体表痛觉传入的同一后角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从患痛内脏来的冲动可提高该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使微弱的体表刺激成为致痛刺激产生牵涉痛。目前认为牵涉痛的发生与这两种机制都有关。

患病脏器传来的冲动,能提高同一节段脊髓中枢的兴奋性,从而使皮肤的轻微刺激就能产生很强的兴奋,前传到大脑皮质,引起相应皮肤区对正常刺激出现过敏现象

如果内脏传入冲动很强,不仅影响脊髓相应节段的皮肤感觉过敏,同时可引起反射机能亢进,出现该节段所支配的肌肉紧张性加强,例如,腹腔内脏发生炎症时,腹壁紧张。

2377
阅读
0
评论
--
1
0
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