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血栓形成:条件和发生机理

吴礼平 发布于 2019-04-14
导读: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通常需要具备3个条件:①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血流状态改变;③血液性质改变。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块,称为血栓

icon深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与栓子
深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与栓子
资源描述:人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栓子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血液内存在着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或简称纤溶系统),并且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血液以液体状态在心血管中循环往复不断流动。

icon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
资源描述:凝血分内源性和外源性2种途径,无论是内源性凝血还是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都可分为3个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活化凝血酶原为凝血酶;③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产生少量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在血管内膜上,随即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清理。

但在病理情况下,凝血与抗凝血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破坏凝血系统活性占优势,血液便在心血管内发生凝固而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通常具备以下3个条件

  1. 心、血管内膜损伤;
  2. 血流状态改变;
  3. 血液性质改变。

1 心、血管内膜损伤

正常心、血管内膜是完整光滑的,完整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小板黏集和抗凝血的作用。当内膜受到损伤时,能从多方面激活凝血系统。

icon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管壁的结构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管壁的结构
资源描述:动脉(左)、静脉(右)和毛细血管(下)的管壁构造对比示意图。Tunica intima:内膜;Endothelium:内皮细胞;Subendothelial layer:内皮下层;Internal elastic membrance:内弹性膜;Tunica media(smooth muscle and elastic fibers):中膜(平滑肌和弹性纤维);External elastic membrance:外弹性膜;Tunica externa(collagen fibers):外膜(胶原纤维);Vasa vasorum:血管滋养管(大血管壁内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Lumen:管腔;Basement membrance:基膜;Endo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

首先损伤的内膜可释放组织凝血因子(凝血因子III),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其次,内膜受损后,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而且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黏附,黏附的血小板破裂后,释放多种血小板因子,整个凝血过程被激活,引起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

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因素,均可引起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如猪丹毒时心内膜炎、牛肺疫时肺血管炎、马寄生虫性动脉炎、静脉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外科手术时对血管壁的损伤、穿刺等。

2 血流状态改变

主要指血流缓慢漩涡形成血流停止等。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血流的中轴流动(轴流),血浆在周边部流动(边流),因此血小板等有形成分不易与血管内膜接触。

当血流缓慢或有旋涡产生时,轴流与边流界限消失,血小板离开轴流进入边流,易与损伤的血管内膜接触并沉积。血流变慢使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易在局部聚积浓度升高,促进血栓的形成。

icon轴流与血液流速示意图
轴流与血液流速示意图
资源描述:正常情况下,血液流苏较快,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集中于血管的中心,称为轴流;当血液流速减慢后,红细胞、血小板会贴近血管壁流动,称为边流,这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流变慢,内皮细胞缺氧严重,引起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其合成和释放抗凝因子的功能丧失,并使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血流慢还可使已形成的血栓易固着在血管壁上不断增大。

iconthrombosis
thrombosis
资源描述:血栓形成后,进一步改变血流,使血流变得更慢,并且形成涡流,使血栓进一步增大。

因此血栓常发生在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涡流(静脉瓣处)的静脉血管内。主动脉血流速度快,很少见到血栓。据统计,静脉血栓发生比动脉血栓多4,而静脉血栓又常发生在心脏功能不全、手术后或久病趴窝的病畜。

因此帮助长期躺卧和手术后的病畜做些适当的活动,对防止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3 血液性质改变

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如大面积烧伤、脱水等使血液浓缩,严重伤创、产后、大手术后严重失血,均可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增多,血液黏性增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促使血栓形成。

小结

上述三种因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只是在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某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就可防止血栓形成。如外科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轻柔,应尽量避免损伤血管。长期静脉注射时,避免使用同一部位等。

7373
阅读
0
评论
--
7
0
2
收藏